第20节(2 / 2)

重回六零过日子 重熙 2306 字 1个月前

没想沈寒露的大姐不在供销社,她同事也认识沈寒露,沈寒露上初中的时候常到沈芳的单位找她。

沈芳的同事说她今天正好有假,昨天买了一堆东西,打算今天回娘家看爹妈。

沈寒露一听,顿时很绝望,大姐不在,没有自行车,她和二姐回家就只能徒步走。

要知道从县城回村里步行的话得走一个半小时,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从大队到县里是上坡路,从县里回大队是下坡路。

沈寒露和沈芬也没拿什么东西,沈芬买了六两肉,一斤月饼。还拿了五斤红糖。

肉和月饼她是给爹妈的,红糖等回去给亲戚们送一些。

中秋的时候沈芬上班肯定回不来,不管是奶奶外公外婆还是大伯二伯大姑二姑,大舅二舅二姨,沈芬作为晚辈都得探望。

去探望总不能空着手,送红糖正好。

沈寒露只背着她的挎包,帮沈芬提着肉和月饼。她的挎包里放着她另外的一个旧帆布袋子。

这两个包她都是打算装东西用的。

沈芬接上沈寒露的时候见她没有拿课本就骂了她一通。

还是沈寒露说她有两套高中课本,一套是她三姐的,一套是她四姐的。

她去学校的时候只拿了一套,家里还有另外一套,所以她不用特意把书背回去,沈芬这才放过她。

不过沈芬也表明了态度,就是回了家,她也会紧紧盯着沈寒露学习的。

沈寒露真是很佩服她二姐,这人真是合格的老师。

她们两个从市里出发的时候才八点多,现在到了县里也就九点多不到十点。

天还不算热,两人结伴,走起来也不算无聊。

等沈寒露和沈芬终于回到老家的时候,都中午十一点了走了这么长的路可真是把沈寒露累的够呛,她冲进爹妈的屋子里就往炕上躺。

沈芳见她回来,先进屋递给她一杯温水,说:“来,喝点水,哎呀,喝慢点,别急行么。”

沈寒露不听她的,直接一饮而尽,然后说:“大姐,你可真是害苦我了。我还说可以借你的自行车回来,没想今你儿根本没上班,让我和二姐只能走回来。”

沈芳说她:“我没在单位,你就不会去农机厂找刘军啊。你问他借自行车他还能不借给你!”

刘军就是沈寒露的大姐夫。

沈寒露躺床上嘟囔:“他肯定会借给我的,是我不想去她们单位,为了借个自行车兴师动众的,麻烦。还不如靠我这两条腿。”

说着沈寒露还蹬了蹬自己的双腿。

“要上炕躺着就把鞋脱了,你看你这样儿,人在炕上躺着,脚丫子穿着鞋在炕外头耷拉着,像个什么样儿。真是,越来越没个女孩子的样儿了。”

沈寒露摇晃着自己的脚:“我这是等会儿就要下地,这会儿不脱正好方便等会儿不穿。”

“你有你的道理,真是谁也说不过你去。不过还好你没去问你大姐夫借自行车,不然也是白跑一趟。”

沈寒露看她:“什么意思,我三姐和四姐也回来啦?那怎么没见她们啊?”

“嗯,我骑着我的车子,你三姐骑着你大姐夫的,然后戴着你四姐。我们走的早,七点多从县里出发,八点就回来了。我说在家帮娘洗洗漱漱,老三老四就跟着爹娘去地里头了。”

“那还好我没去农机厂,从你们供销社去农机厂走路都得走二十分钟。我要是走过去却被大姐夫告知这么一个噩耗,我估计得气死。”

“还气死,动不动就死来死去的,别这么说话,小心娘听见生气。你就好好躺着吧,我去看看你二姐去。”

沈寒露本来只打算躺一下缓一缓劲儿,然后就去看她奶。

没想因为走路太累,困劲儿上来,直接就睡了过去。

沈芳在外头问完沈芬沈寒露这几天的情况,听沈芬说沈寒露这几天挺乖的,在沈芬家的时候会主动预习高中的课本,去了学校学习态度也很好。

沈芬还私下询问了沈寒露的老师,老师说虽然刚开学,但沈寒露学习还是很认真的,每堂课都有专心听讲。

听了这些,沈芳总算是放心了一些,她就怕沈寒露被她们逼着去上高中,但是心里不乐意,所以不好好听课。

等她和沈芬谈完,再回屋子,就见沈寒露在炕上睡的正香。

她帮沈寒露脱了鞋:“看五妞还是这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没心没肺的样儿,我就放心了。”

沈芬说:“五妞听话又懂事,就是不知道这回怎么突然闹腾起来了。不过她现在想通了,听话去上学,咱们也没必要非揪着这件事不放。”

沈芳点头:“嗯,这事儿过去了也没必要再提了。”

中午,沈芬和沈芳做好饭,沈满囤何春香沈花沈草都从地里回来了,沈寒露还在睡。

自从沈寒露独自一个人去念高中后,何春香这心就一直悬着。

沈寒露刚走那天她是害怕沈寒露背着大包小包没去找她二姐,而是离家出走了。

等沈寒露的信寄回来,她又担心沈寒露这个高中念的不开心。

到了今天,按着沈寒露之前写的信说她今儿回来,她的心还是一直提着。

等听了沈芬的话,何春香这才算是放心了一些。

去了市里,她小闺女的日子过的也还是挺好的,该吃吃该喝喝。

又听沈芬说了下沈寒露同个宿舍的同学,何春香有些不敢相信的问:“和建国同一个屋子除了她总共才五个人,就有两个人戴着手表?还都是新买的手表?”

沈花一听也有些惊讶:“真的呀二姐?我记得我念书的时候班里有手表的同学也都是戴着家里长辈用旧的表,有的那表盘都磨糊了。没想咱五妞竟然能遇上这么有钱的同学。”